您当前的位置 : 首 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臭氧杀菌技术有助储备粮臭氧作杀生剂

2021-01-15 08:25:59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十分重要,这关系到全体国民生存、国民健康和国家稳定等大计。保障粮食数量和质量,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头等大事。为此,我国专门制订了储备粮制度。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十分重要,这关系到全体国民生存、国民健康和国家稳定等大计。保障粮食数量和质量,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头等大事。为此,我国专门制订了储备粮制度。

  有关人士认为,有了好的制度,还要有好的配套措施,才能有效推进储备粮制度的实施。 

  专业从事食品杀菌保鲜技术开发的上海消毒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周立法先生认为,在粮食储存过程中,采用双核臭氧杀菌技术、危害因子拦截技术,可有效杀菌、杀虫、抑制新陈代谢,从而提高粮食质量、延长粮食保存期,促进储备粮制度的实施。 

  周立法先生认为,在提高储备粮的安全质量、延长粮食保存期方面,双核臭氧杀菌技术可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灭菌过程属生物化学氧化反应,不会对粮食产生污染。臭氧灭菌包括三种形式:1.臭氧能氧化分解细菌内部葡萄糖所需的酶,使细菌灭活、死亡。2.臭氧直接与细菌、病毒作用,破坏它们的细胞器和DNA、RNA,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受到破坏,导致细菌死亡。3.透过细胞膜组织,侵入细胞内,作用于外膜的脂蛋白和内部的脂多糖,使细菌发生通透性畸变而溶解死亡。 

  利用臭氧灭菌,具有多种优势:1.臭氧灭菌为溶菌级杀菌方法,杀菌彻底、广谱、无残留,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芽孢、病毒、真菌等,并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2.臭氧对霉菌也有极强的杀灭作用。3.臭氧因稳定性差,在杀菌后,很快会自行分解为氧气或单个氧原子。而单个氧原子能自行结合成氧分子,不存在任何有毒的残留物,所以,臭氧是一种无污染的环保型消毒剂。4.臭氧为气体,能迅速弥漫到整个灭菌空间,灭菌无死角。而传统的灭菌消毒方法无论是紫外线,还是化学熏蒸法,都存在杀菌不彻底、有死角、工作量大、有残留污染或有异味等缺点,并有可能损害人体健康。如用紫外线消毒,在光线照射不到的地方,则没有杀菌效果,且紫外线存在易衰退、穿透力弱、紫外线消毒器使用寿命不长等缺点。化学熏臭氧发生器蒸法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对抗药性很强的细菌和病毒,则杀菌效果不明显。 

  据周先生介绍,在粮食储存和粮食质量保障过程中,双核臭氧杀菌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杀灭细菌、霉菌、酵母菌等微生物,防止储备粮发霉变质。 

  2.杀灭虫及虫卵,预防粮食生虫变质。 

  3.消除储备粮仓库中的臭味等异味,改善储备库中的空气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的身体舒适度。 

  4.应用双核臭氧技术,可抑制粮食的新陈代谢过程,具有保鲜效果,可延长粮食储存时间。 

  臭氧是一种氧化性很强但又不稳定的气体。在水溶液中,臭氧保持着很强的氧化性。作为杀生剂,臭氧的作用机理与其他氧化性杀生剂有许多相同之处。臭氧与蛋白质结合,破坏细胞呼吸所不可缺少的还原酶的活性。 

  臭氧化后检验细菌的细胞时发现,细胞已失去了维持生命的细胞质而被破坏。和氯不同的是,用臭氧作杀生剂不会增加水中的氯离子浓度,冷却水排放时不会污染环境或伤害水生生物,因为臭氧在光合作用下会分解生成氧。 

  臭氧是通过将氧或干燥空气经过臭氧发生器中的放电管而生成的气体。添加臭氧时,首先将它溶解在水中,然后把溶解有臭氧的水注入冷却水中。 

  臭氧可以从不同的部位注入冷却水系统。例如可以加入到冷却塔的集水池中,或加到冷却水循环泵出口的一侧。在较为简单的冷却水系统中,只需在一处加入臭氧就足够了;对于复杂的、有多个支路的体系,则建议在几个不同的部位加入臭氧,使臭氧在水中的分布较为均匀。在制定臭氧操作规程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是:该冷却水系统的工况、水量、补充水和循环水的水质,尤其是COD和PH值。 

  使用臭氧作杀生剂后,可使冷却水系统中不再有生物沉积物生成。原先存在于冷却水系统中的生物沉积物和冷却塔中的藻类也随之消失,循环冷却水变得清澈透明,异样菌数也比以前大大减少,换热效果明显改善。在冷却水中,臭氧对碳钢和不锈钢没有任何不利的影响,但臭氧对铜或铜合金有腐蚀性。



  thumb_20210114154835_183.jpg

近期浏览:

相关产品

相关新闻

24小时咨询热线:

13706287051

★ 地  址: 江苏海门市三厂西苗圃路180号

★ Q  Q: 804483886

★ 电  话: 0513-82748870

★ 传  真: 0513-82748870

★ 邮  编: 226121

★ 网站地址:www.183hf.com

★ 电子邮件:804483886@qq.com